查看原文
其他

想把自己包裹起来,藏进没有人能看到的世界

小刘 NOWNESS现在 2022-04-12


📦

万物皆可包起来


从上周开始到10月3日,去年去世的大地艺术家Christo Javacheff,与妻子Jeanne Claude共同创作的“包裹凯旋门”,正在巴黎当地展出。作品一共使用了近25000平方米的织物和近3000米的绳索,外观上也正是这位艺术家的典型风格。

Photo © Benjamin Loyseau, courtesy of Christo and Jeanne-Claude Foundation

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Christo Javacheff和妻子便以他们独树一帜的包裹艺术而著名,被各种材料包裹起来的海中岛屿、巴黎新桥、柏林国会大厦……这些都是他们的代表作,仿佛一个个壮观又不可思议的超现实童话。而把这些物体包裹住的目的,两位艺术家则说,“那只关乎欢乐与美感。”他们所洞察到的,也许正是人类的某种“想把身边的一切(包括自己)都给裹起来”的本能。

上:"The Pont Neuf Wrapped" in Paris (1975-1985)

下:Aerial view of the installation "The Floating Piers" in Lake Iseo, Italy in June 2016



01 爱の保鲜膜

Haruhiko Kawaguchi

对于来自日本的摄影师Haruhiko Kawaguchi来说,世界上的任何事都是以爱为基础的。他的所有拍摄内容都与爱息息相关——当然,也跟“包裹”有关。

© Haruhiko Kawaguchi

这位绰号叫做“Photographer Hal”的摄影师,出生于1971年的东京,大学时的一次旅行使他意识到自己对摄影的兴趣,毕业后则成为了一位广告摄影师。在最初的作品系列“Pinky & Killer”中,Haruhiko就已经开始诠释“亲密”的含义:让两位相爱的人在狭窄的空间里,摆出类似便利照相亭的定格动作;在之后的系列“Couple Jam”里,他的拍摄地点又变成了被拍摄者家中的浴缸。

© Haruhiko Kawaguchi

随着拍摄的继续,Haruhiko发现自己想要的,其实是更进一步地拍摄那些“单靠紧密依偎在一起都无法充分描述的情感”,系列作品“Fresh love”由此诞生。除了“将相爱的人们用塑料布真空包裹”的视觉意义之外,他还想通过作品,来探讨更广泛的“爱”到底是什么,所以你可以在他的作品里看到各种各样拥抱着的人:情侣、家人、夫妻……当然也包括各式各样的地点。

© Haruhiko Kawaguchi

与简单的视觉效果相反的是,出于安全问题的考虑,每张作品的前期准备,有时需要长达几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而到了实际拍摄阶段,Haruhiko又必须反应迅速,因为他只有大概10秒左右的时间,才能拍下这些“仿佛把世界都覆盖了一层保鲜膜”一般的照片。

© Haruhiko Kawaguchi

迄今为止,Haruhiko最知名的几个作品系列,都与“爱”和“包裹”有关,把它们全都放在一起,似乎就是我们每个人对爱的微妙感受:想要把时间永远定格在某一刻,仿佛全世界只有彼此;想要亲密无间,却又时时会有窒息之感。


02 被玻璃淹没

Yann Marussich

2010年,行为艺术家Yann Marussich的作品“玻璃浴缸(Bain Brisé)”,就逼真地再现了所谓“被痛苦包裹“的感受:

艺术家赤身裸体地躺在盛满大约600公斤碎玻璃片的浴缸中,只留一只手臂暴露在外。直到两个小时之后,伴随着屏息凝气的现场观众的注视,他再将身上的玻璃轻轻拨开,从浴缸中站起来缓缓走出,然后一言不发地离开展厅——令人惊奇的是,除了一些被玻璃挤压过的痕迹,Yann的身上并没有受伤。

© "Bain Brisé" by Yann Marussich

这位1966年出生于瑞士的舞蹈家和行为艺术表演者,以真实、挑衅和怪异的个人风格出名。2001年,Yann发展了自己的首个几乎完全不动的行为艺术作品“Bleu Provisoire”(将身体浸润于蓝色的液体之后,再让它们缓缓从自己的眼睛和口鼻中流出,暗喻人体内部的物质循环),此后便开始了一系列专注于静态和内省的现场表演。

© 2017年,艺术家在National Fine Arts Museum of Buenos Aires表演了“Bleu Provisoire”的续作"Bleu Remix"

“Bain Brisé”并非艺术家中唯一一个把自己包裹起来的作品,在他2019年的作品“l'Homme-Béton”中,他则将自己整个人密封在了一个正方形的水泥体中,只留出头部。然后,再由几位助手拿着工具把水泥体敲开,将艺术家“解救”出来。

© "l'Homme-Béton" by Yann Marussich, 2019

不仅如此,“l'Homme-Béton”也是Yann持续最久的混凝土系列作品的一部分。在这个系列里,Yann把自己用各种形式“密封”到水泥块中,然后再解放出来,以这种从20世纪就开始被广泛使用、极大地改变了现代世界面貌的材料,暗示现代人所遭受的压力。

© "Touch" by Yann Marussich, 2020


03 环绕式星空

loop.ph

2003年,来自伦敦的设计师二人组Mathias Gmachl和Rachel Wingfield,一起创立了一个名叫“loop.ph”的创意实验工作室,用各种创新材料和技术制作有趣的城市装置艺术。

2014年,两位艺术家在伦敦坎宁镇放置了一件叫做“Osmo”的装置作品,根据他们的说法,这是一个“初学者版本的宇宙搭建指南(A beginners guide to constructing the cosmos)”——或者,你也可以理解成是一个充气版的迷你宇宙。

© "Osmo", loop.ph, 2014

因为发现城市里的人们欣赏星空十分艰难,获得灵感的两位艺术家便使用了一种特殊的反光太空材料,制作出了一个巨大的银色球体,让人们可以走进去欣赏“夜空”。

© "Osmo", loop.ph, 2014

为了在球体内部呈现群星璀璨的光效,设计团队根据真实的星象,在薄膜里绘出了近3000颗恒星和行星的位置。当观者静坐其中,就仿佛被一袭巨大而又轻盈的银色宇宙包裹,还可以听到从太空中收录的环境音。

© "Osmo", loop.ph, 2014


04 看不清的人

Ann Hamilton

同样是以包裹和覆盖为视觉元素的创作,来自美国的多媒体艺术家Ann Hamilton,给出的则是另外一种思路。

© "ONEEVERYONE", Ann Hamilton, 2014-2015

“每个人(ONEEVERYONE)”系列,是Ann Hamilton从2012年就开始的一个项目:乍看似乎是许多没有对焦的人像,但其实并非如此。艺术家在拍摄的时候,刻意用到了一种特殊材质的薄膜,而模特们则站在薄膜后面,按照艺术家的指示完成互动,最终才形成这种微妙的包覆感。艺术家希望以此来比喻当代人的自我:既私密又脆弱,无法真正看清,又仿佛若即若离。

上:"ONEEVERYONE", Ann Hamilton, 2014-2015

下:"ONEEVERYONE", Ann Hamilton, 2012



🕙✉️🕙

 来聊 

 如果可以的话,你想把自己藏到哪里?



撰文/小刘

编辑 排版/Svet

NOWNESS



第三届 #NOWNESS天才计划# 已正式开启征片!

我们期待与新锐创作者们相遇,用作品和NOWNESS一起,重新定义这个时代的观看。作品征集现已开启,具体奖项设置、报名信息请点击图片跳转阅读:

更多「生活中的艺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