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好不容易刷到了高绩点,我却感到不快乐

ayede 华南师大心理咨询研究中心 2022-05-30


  心灵奇旅  


寒假过去一半了。


还记得当初好不容易熬过期末月的小A,哪怕倒在家里的床上、倾倒着疲惫,心里牵挂着的依旧是更新缓慢的教务系统


ta每天定时刷新着,尽管大多时候换来的是一成不变的叹息,可一旦上面的科目数更新时,小A又会格外紧张去确认新冒出来的分数,时而愤恨:“这什么破老师!”时而欣喜:“这老师给分不错!”


在许多次起起伏伏之后,教务系统不再更新,一切尘埃落定。小A一遍遍地计算自己的绩点、确认排位,在这由GPA构成的大标尺前,ta站在了前排。


可奇怪的是,面对着这漂亮的纸面成绩,小A一点都开心不起来,莫大的虚无感在他发现自己回答不上来“为什么要这么辛苦刷绩点?”后汹涌地袭来,他觉得自己仿佛像个陀螺,被说不清楚的神秘力量鞭打着旋转,周而复始,疲惫又盲目。



小A周围的朋友似乎没有这样的困惑,或者说,没时间去困惑。寒假伊始,他们便匆匆忙忙地开始新的旅途,调研、课题、比赛,总能找到机会让自己继续奔跑。


可是,“这么辛苦地搞调研、搞比赛是为了什么呢?”

“为了保研。”

“可保研之后呢?这么辛苦地争取保研名额,又为了什么呢?”


小A想不明白。


Ta想起了《心灵奇旅》里的男主角乔伊。




乔伊的困惑




成就后的虚无感,也同样发生在了乔伊·高纳(Joe)身上。


他穷其一生都在追寻着爵士梦,为了踏上梦寐以求的舞台,他甚至挣脱去往“生之彼岸”的必然宿命,经历了千辛万苦、重重阻碍才得以重返人间。在那个注定不平凡的夜晚里,所有乔伊以往能够想象到的美好——成就、声望、音乐梦的实现,都如愿以偿地降临到他身上。


可当一切结束后,他发现自己获得的似乎并非原本所想像的高峰体验,反而是一丝惆怅和空落落的感觉。人生前四十年梦萦魂牵的理想,当跨过它时,扑面而来的竟然是虚无感。



“为这一天我等了一辈子,我以为我会有所不同。”


为什么明明实现了理想,却感觉不到快乐?

在积极心理学家罗洛梅看来,这或许与自我的丢失有关。





内卷——自我选择的消弭




在文章《绩点为王:中国顶尖高校年轻人的囚徒困境》里,困惑的高校学生张明给一个很有意思的比喻,他说,如今生活当中的任何一个方面,仿佛都能找到一把刻度鲜明的尺子让人在上面找到自己的位置。


“课程上有绩点、志愿服务有志愿时、学生工作也有一套评定标准、甚至谈个恋爱,都可以获得一个评定:‘人生赢家’!”


整个校园、整个社会到处都是巨大的尺子,从天连到地,所有人都在尺子上,时时刻刻能看到自己所在的位置。


然而更可怕的是,一旦认同的这些尺子的价值,“向上攀爬,力争上游”便成了大家共同的惯性。



学者在研究中国高校的“内卷化“时提出,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东亚文化更偏向与集体主义,个人的社会性色彩很强,我们会自发的遵守社会这个大系统的规则,并尝试融入这个系统中,而融入这个系统的一大体现就是依附这个系统的评价规则。


在东亚社会里,个人的价值往往需要靠社会认同来得以体现,而在相当强的父权色彩的影响下,权力、地位、财富,这些显而易见的指标便成为获取社会认同的最有力手段。


正因如此,我们当中的许多人对个人价值的追寻统统变成对权力、地位、财富等稀缺资源的争夺。那些原本指向内心的发展,变成了指向外界的厮杀。



在场与他人的厮杀当中,许许多多的人开始发展出一种“零和思维”,具有零和思维的人会把关注放在别人身上,而不是关注自身;因而会试图打压别人,而不是努力提高自己;看重“超过别人”甚于事物的自身价值,在意排名甚于能力,在乎别人的看法甚于自己的真正实力,从根本上说这是一种对自我的丢失,因为太多对外的关注只会挤占对内的自省、分析和创造性的激情。


我们依附在这把刻度鲜明的尺子上,不断踩着别人攀爬来获取安全感和优越感,殊不知,我们正丢失了原本属于自己熠熠生辉的道路。





追梦——自我与现实的分离




《心灵奇旅》中,乔伊是执着的,为了那个一生中最重要的目标——与顶级爵士乐演员在顶级的俱乐部表演,他的视野变得狭窄而单一,在他盯着目标加速奔跑时,那些与他的爵士梦无关的经历、感受、交流和互动往往会变得多余而琐碎,甚至会成为阻碍实现梦想的绊脚石。


披萨、秋日的落叶、地铁里卖艺唱歌的声音,他统统都错过,他在自己的梦想里筑起高墙,墙外所有真实的呼吸都变成了杂音,他最终画地为牢,困住了自己。



我们也常常被梦想的牢笼困住。在高三那一段被理想包围的时光里,我们抽干了对生活的感知,全心全意地朝着高考奔跑。我们害怕迷惘,拒绝停下来对生活里其他事物感伤。


而当一切都结束,在那个六月的夜晚,如果我们一不小心去追问:“在过去的一年里,我收获了什么、成长了什么?”我们会发现过去一年的记忆如同纸张一样薄。


那夏天的蝉鸣、放学后操场缓缓落下的夕阳、老师日复一日的板书和背影,这些承载着生命重量的美好事物,都被我们遗忘在了追梦的路上。



罗洛梅在《人的自我寻求》里写道:

“过去是曾经的现在,而未来在即将到来的某个时刻也会成为现在,当我们沉湎于过去,或一味幻想未来时,当下的自我是与现实分离的,我们需要直接审视自己,觉察特定时刻的意识瞬间,这个瞬间是真实的,是我们不应该逃避的。”


而倘若自我总是疏于与现实接触,当有一天那些被我们赋予莫大意义的生活到来、我们没有办法再朝着前方眺望时,我们便会像电影里的乔伊一样,不得不去接受平庸生活的真相,并感受着强烈的虚无和抽离感。





怎么找到生命的火花?




 1. 感受焦虑 


审视自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当让自我暴露于现实与未知之下时,这种直白的裸露感会让人感到不安和焦虑。


 “我所做的努力有什么意义?” 

 “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而一直以来,人们为了避免对自我的思考,做了许多的努力来转移注意,而其中一项就是忙碌


我们习惯用各种各样的的任务、一个接一个的目标来填满生活的间隙,躲避停下来时迷惘和焦虑,但殊不知,忙碌有的时候也是一种迷茫。


缺乏对自我的审视,我们不假思索接受了社会的一把大标尺,找到自己的位置,然后为了“更好、更棒、更卓越”的惯性,一点一点地往上爬。


而在罗洛梅看来,焦虑不总是坏事(当然病态的焦虑是需要重视和治疗的),焦虑是心理发出一个信号,它告诉我们,存在一些未被解决的心理冲突,亟待我们去正视、面对并化解它。


而在不断体会、感受自己焦虑的过程中,我们才有机会去触及那平日被淹没的欲望和呐喊,并找到独属于自己的生活步调。



 2. 感受真实的生活 


电影里有一幕很打动我,面对乔伊的困惑,老爵士音乐家讲了一个小鱼在水里寻找海洋的故事:


      小鱼对老鱼说:

      “我要找到他们称之为海洋的东西。”

      “海洋?”老鱼问

      “你现在就在海洋里啊”

      “这儿?”小鱼说,“这儿是水。”

      “我想要的是海洋。”


许多时候认为当下不够完美、不够体面的日子不是真正的生活恰恰是对生活的误解。电影里另一个主人公22号,ta来到人间,没有所谓的理想抱负,只是通过身体直观地参与和感受着这个世界,色彩、香味、音乐……这份对生活纯粹的感受,便足以成了ta找寻自我和生命意义的火花。


没有哪段未来时光值得托付庞大的意义,周围人的笑语、路边的车水马龙、抑或是春夏秋冬,它们都是意义。



-END-

编辑 | ayede
排版 | SAGE
审核 | 水泽木兰
图片 | lost7 心灵奇旅


▼ 点击图片即可跳转 ▼

期待你的

分享

点赞

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