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舞!舞!舞!

华南师大新闻社 晚安华师 2020-02-26

昨晚的广州大剧院

200名华师音乐学院师生

用25种岭南风情演绎

一场“非遗”舞蹈的盛宴

“刷爆”了华师人的朋友圈






4月9日晚,《粤舞中华——华南师范大学非遗舞蹈研创成果展演》在广州大剧院上演。展演分为“风”“雅”“颂”三个篇章,共十六个节目,每个节目都是由师生共同取材于岭南“非遗”舞蹈的元素而创作,是华师音乐学院舞蹈系“采于民间、研于课堂、创于舞台、兴于社会”的成果体现。


《粤舞中华》精彩回顾!


 《狮舞岭南》 



南狮文化是岭南文化的有机构成,寄托了岭南先民勇于创新、坚持不懈的精神。作品结合了南派武功的精髓,步伐轻灵敏捷,刚柔相济,尽显男儿阳刚之气。

 

 《舞火狗》 



农历八月十五的夜晚,参加“舞火狗“的蓝田少女们身着传统服饰,双手执香,精心装扮。她们穿过晒场,舞过田间,抒发对祖先的崇拜,对成年的美好期待。

 

 《打盅盘》 



黎族人民相聚一起开庆祝宴会,兴高采烈地庆祝着自己的翻身和解放。酒尽饭后,随手拿起酒席上的酒盅、盘子、汤匙分别敲击,并踏歌起舞。


 《鲤鱼舞》 



当地民间传说盘古开天辟地是由鲤鱼带领才寻到水源的,人们为了不忘鲤鱼的功劳,每逢农历正月初四祭神时,就舞起鲤鱼,以示纪念。


 《傩》 



舞者头带面具,手执法器,逐疫遣灾,祈佑纳福,在淋漓尽致的手舞足蹈中,呼唤神圣的祭礼,在古老而传统的形态演绎中,领悟沉浸于心底的那份永恒。


 《请茶歌》 



舞蹈吸收了梅州客家“杯花舞”舞蹈元素,舞者手执“伯公杯”而舞,杯子的敲击声与茶歌融合在一起,体现客家姑娘的勤劳质朴与热情好客。

 

 《龙醉酒香》 



舞龙头,饮米酒,醉自己。龙醉酒香演绎着“龙狮结合,中山一霸,烟雨长洲,浓酒飘香,耍龙醉龙,男儿本色,祈福消灾,世代相传”的广府文化传统。

 

 《海椰林》 




打竹竿,踏椰壳,迷人的黎族少女在椰林里穿梭嬉戏,在往复调度中,呈现出亦人、亦海、亦椰林的视觉意境;在动静对比中,展现黎族淳朴浓郁的生活气息。


 《席狮逗趣》 

 


“以席为狮,人席合一”,作品通过小和尚与席狮相互逗趣、抢青、吃青的表演,展示了席狮舞诙谐幽默的独特舞风,体现了客家人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气质。


 《欢窝赶》 



舞蹈通过描绘少女晨起梳妆、一路欢欣雀跃赶赴歌圩以及在歌圩上纵情歌舞的场景,刻画出三位青春少女向往爱情却又羞涩拘束的心理。


 《金钱闹春》 



追寻客家人从中原向南方迁徙的印记,作品从“落地金钱”舞的原生形态中提炼舞蹈动作元素,呈现在舞台上,旨在传承优秀客家传统文化。


 《布风马韵舞杨门》 



借着布马舞的风姿与韵律,美丽而勇敢的杨门女将正用她们的气度舞出属于自己的颂歌,展现“人马合一”的艺术形态及“人有情,马有情”的人情古韵。

 

 《祈鼓》 



以鼓通神明,以鼓祭先祖。传而习之,击鼓而舞,是对盘王的敬畏,是对先祖的缅怀,是对美好生活的祈愿。


 《甲子•传》 



北有秧歌,南有英歌。甲子英歌舞阵容庞大,舞姿雄壮,在变幻莫测的阵式与气壮山河的呐喊中,传递英雄的赞歌。


 《月见陌乡》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曰归曰归,心亦念止;曰归月归,尽见陌乡”。舞蹈描述了长年远在异乡的书生看见明月心中游生思乡之情。


 《汪嘟》 



一群善良朴实的排瑶人,肩挎长鼓在生命中传递着信仰和追求,这是对生命轮回的展演,是对排瑶精神的薪火相传。

 舞在台上  植我心中 


“身为广州人,她连粤语都不会说。”住在华农的刘妈妈和八岁的女儿刘曜阁来欣赏展演,她希望自己正在读小学二年级的女儿能了解更多岭南文化。“生长在这里,应该了解岭南文化的独特魅力。”刘妈妈说。刘曜阁被精彩的表演深深吸引,“我最喜欢《海椰林》,因为姐姐们的服装很好看,热情活泼!”刘曜阁说。



“我的女儿在台上!”表演结束后,雷妈妈欣喜地在剧场拍照留念。她的女儿是大三舞蹈系的学生雷子晴,也是《舞火狗》的表演者之一。“她八岁学舞蹈,我们的初衷只是想让她动起来,多和外界接触。”雷妈妈回忆道,“这次看到她在大剧院舞台上演出,我非常自豪!”



“最欣赏的节目是《祈鼓》,我感受到了传承人的不易和舞蹈本身透露出的朴实又高雅。”文学院2016级本科生庄志莹不禁感叹。她表示虽然这些舞蹈都取材于民间,但是经过舞蹈团队的艺术加工和再创造后,这些民间舞蹈变得更具欣赏价值。“当看到华师学子和师生将自己打磨的作品向社会各界人士展示时,我感受到大学与社会的一种对话,而这种对话无疑对双方都是有益的。”


 台上一分钟  台下十年功 


“《汪嘟》将长鼓击响,实现了‘鼓舞一体’,演绎着生命的轮回和排瑶精神的薪火相传。”音乐与舞蹈学专业研究生莫艳说。在舞蹈的开头舞者用后背呈现出一座座瑶山,表现瑶族人民攀过一山又一山;舞蹈中S形的队形则寓意我们走祖先走过的蜿蜒的路。莫艳在舞蹈排练中收获甚多,“要深入了解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与情感表达,用心寻找、理解、感悟,才能更好地诠释《汪嘟》这个作品。”



“每次排练的时候都会铭记老师说的‘人狮合一’:当举起狮头的那一刻,你就是一只威武雄壮的狮子。”2016级舞蹈系本科生李业森说,“我们很注重细节,比如当我们把狮头举到头顶时,会把狮子的嘴巴合上,使它看起来更加威严。”



“每次排练前,我们都会先唱几遍客家山歌,想象着我们在山上采摘茶叶。”据2017级舞蹈系本科生黄雯介绍,《请茶歌》里有一个女孩做出向远方探取的手势,“这是在邀请远方的客人一起尝新茶。”舞者亦对道具进行了创新:“伯公杯”底部留有一个小孔,用松紧带套住拇指和中指,表演时杯子才不易掉落。



“《甲子·传》讲述了民间老艺人一步一步将甲子英歌发扬光大,却苦于没有继续传承下去的懊悔悲愤的故事。”2016级舞蹈系本科生梅珂伟说。舞蹈的尾声方阵伴随着逐渐减弱的击锤声逐渐从舞台上消失,独留下老艺人在台上击打英歌锤,寓意着老艺人逐渐从回忆回到现实,内心愤怒又感慨。梅珂伟说:“我们要深入了解作品背后所表达的情感,才能更好地展现这个作品。”


左四为梅珂伟

 “非遗”舞蹈之路的领路人 


十三年前,在第一届华南师大舞蹈系的毕业晚会上,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陈翘先生说:“在华师这所著名的岭南高校,我居然没看见岭南舞蹈作品,希望今后能在这方面做一些探究。”于是,华师舞蹈系便开始了探索岭南民俗舞蹈的历程。


右为陈翘


被誉为“黎舞之母”的陈翘先生笑呵呵地谈起她创作的过程,她认为艺术源于生活且表现生活,把承载着民俗精神的岭南舞蹈传承下去非常重要。今年八十一岁的她字句铿锵地说:“华南师大是师范院校,所以更有义务担当起传承岭南舞蹈的责任。”


在她看来,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华师对于岭南舞蹈的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已卓有成效。“要想保持并提高岭南文化的竞争力,我们就要传承并创造出有特质的岭南舞蹈!”陈翘说。


陈翘与丈夫南方歌舞团团长刘选亮的祝福视频

 

有着丰富的民俗舞蹈研究经验的广东省群众艺术馆馆长杨明敬先生是华师舞蹈系在岭南地区下乡采风的“领路人”。杨明敬指出:“现在文化发展遵循的原则是创造性转化、创新型发展。保留传统的同时,要大胆创新。”


他认为,如今传统舞蹈难以传承的最大问题在于创新力度跟不上时代经济文化发展的速度。“我们要平衡好‘传统’与‘创新’的关系,运用现代教育资源,将岭南舞蹈体系化、规范化、现代化。”杨明敬说。



作为每届舞蹈系学生学位论文的答辩评委,杨明敬表示:“十几年前就在开展岭南舞蹈研究工作的华南师大,现通过《粤舞中华》的舞台推广岭南舞蹈。这次展演意义非凡!”

 


“华师舞蹈系全体师生都参与到这次活动的创作与演出当中,所有节目都是华师人自己的原创作品。”音乐学院副院长王海英自豪地说。师生的不懈努力浇筑成华师的岭南“非遗”舞蹈传承工作中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可喜成果——华师是全国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开设岭南舞蹈专业研究方向并把素材课纳入本科教学的高校;推动“非遗”舞蹈进校园作为华师保护传承“非遗”舞蹈的品牌活动;研究生论文超百万字,研创作品百余个,弥补并完善了岭南舞蹈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空缺。


王海英与其团队


“舞蹈系十三年来取得的学术及实践成果,离不开全体教师的团队协作,我们始终将传承精神带入教学与岭南传统舞蹈文化的探索之中。”王海英教授说,“坚定尊重优秀传统文化的共同信念,践行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共同追求。”


 致谢“非遗”传承人


以舞言志,以舞载道

华师舞蹈系十三年来

潜心研究的岭南“非遗”舞蹈

在昨夜绽放出耀眼的光彩

不忘初心

他们继续前行


   #往期精彩回顾#   





采写丨 黄熙童 钟沛华 黄雅姿

张诗雨 陈洁雯 唐雯怡 李慧颖

摄影丨梁小容 孔家贤

部分照片由广州大剧院提供

截图来源于朋友圈

摄像李文泽

执行编辑丨何纬 林佩妮

责任编辑杨柳青 郑宇云

标星晚安华师

可以第一时间

看我们的推送哦



后台回复关键词即可获取

校历丨投稿丨招生丨转专业丨辅修丨水电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