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永不沉没的Friendship:如何讲好一艘船的故事?

童笑雨 庖丁解news
2024-08-23

请点击👇下方卡片关注“庖丁解news”

“星标★”小牛哦!

在英国历史上,有两艘船的故事刻骨铭心。一艘是泰坦尼克号,另一艘是“里斯本丸”号。前者是人类史上最令人惋惜的海难,后者被称为“永不沉没”的Friendship。


“里斯本丸”号营救事件是二战期间浙江舟山渔民自发组织救助沉船英军战俘的感人事迹。1942年10月,日军征用“里斯本丸”号客货船押运1800多名英军战俘从香港返回日本,途经舟山附近海域被美军击中,843名英军战俘遇难,384名英军战俘被当地渔民舍命救起。


在中英双方的推动下,每年的沉船纪念日,相隔万里的舟山与伦敦都会同步举行相关纪念活动,这份共同记忆也成为连接两国人民的友谊纽带。


近日,在浙江安吉举行的新时代国际传播余村对话活动上,“以‘里斯本丸’号营救事件为契机,打造舟山对外交流‘新窗口’”被视为国际传播的经典案例。


做好国际传播,“里斯本丸”号告诉了我们什么?一组数据见证了浙江舟山围绕“里斯本丸”号营救事件开展的活动在海外的“出圈”。


舟山连续两年参加了在英国举行的“里斯本丸”幸存者家属及相关人士新春招待会,近20家媒体先后受邀到场,近百家海内外媒体平台共发稿近400篇,全网传播量超4700万。


《里斯本丸沉没》英国点映现场。孙潇娜摄


2023年8月15日,浙产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在伦敦进行首场点映,海内外百余家媒体刊发报道400余篇,全网传播量超5000万……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浙大城市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沈爱国认为,国际传播要讲共存和交流的故事。若在国际传播中,我们仅局限于讲述中国自身的故事,往往难以引起国外公众的共鸣与关注。


“里斯本丸”号营救故事之所以能在中英两国引发共鸣,并得到英国民众的广泛响应,在于其是中英两国人民的“双向奔赴”,也充分展现了国际传播中寻求与国外公众相关事件的策略智慧。


在中国舟山,东极岛的孩子们听着这个故事长大,在英国,幸存者后裔仍在传播这一故事。舟山已建成一座纪念馆,英国斯塔福德郡也立起了一座纪念碑。它是中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作为盟友并肩作战、共同抗击法西斯侵略的重要见证,也是两国人民结下深厚情谊的历史佳话,是当时两国人民守望相助的生动写照。


同时,它也彰显了全世界人民和平发展的共同心愿。和平来之不易,生命最为宝贵。八百多个死难家庭令人心碎的故事警醒人们勿忘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更应增进理解、合作、友谊,共同维护世界和平。        


北京大学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程曼丽认为,“里斯本丸”号系列国际传播案例也告诉我们,国际传播要聚焦“小而美”,以小见大。


让故事具体、让对象鲜活、让世界共情。浙江大学人文学部副主任、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吴飞也提到了这一点,他表示,以往在国际传播过程中,我们往往喜欢宏观叙述。但审视我们的记忆,往往被铭记的,是特别小的细节,比如一幅画,一个感人的故事。“里斯本丸”号营救事件,就是这么一个故事。


在《里斯本丸沉没》的英国点映现场,观众被纪录片所感动,最后一名幸存者莫利之女维尼表示,“我的父亲总是说,应该有一座纪念碑来纪念中国的渔民,因为他们是英雄。”这也是故事的力量,它往往能触及人们心灵,引起共鸣,让不同国度的人,为同一个故事而感动,从而实现更有效的跨文化交流。

  作者:童笑雨

  编辑:魏园 尹珮瑶

  责编:吴旭



推荐阅读


我可能握了世界上最贵的一双手天水麻辣烫火了!记者如何在平淡中寻找“热辣滚烫”?
AI 呀,它来了!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庖丁解news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